close

上海吹響打造國傢人工智能發展高地號角

原標題:上海吹響打造國傢人工智能發展高地號角

61年前,在由十幾位青年學者參與的達特茅斯暑期研討會上誕生瞭“人工智能”。這麼多年來,人工智能一路磕磕絆絆、起起伏伏,不斷積蓄著前行的能量。如今,得益於大數據資源、深度學習算法和計算機硬件的發展,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等技術走出瞭實驗室,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如健康、醫療、教育、能源等領域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

從全球看,人工智能發展已經從技術變革跨入創新應用重要窗口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擎,對促進技術創新、提升國傢競爭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國政府高度重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紛紛將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傢戰略,知名企業也已將人工智能作為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聚焦國內,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近年來發佈瞭 《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等戰略性文件,系統佈局我國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產業及應用的發展。

對於上海來說,能否能抓住機遇、搶占先機?一張打造國傢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的藍圖已經開啟。

8月30日在滬舉行的“2017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上,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透露瞭一個讓人振奮的消息:上海計劃在10月份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實施意見,聚焦應用驅動、產業協同、科技引領、生態培育,實施“AI@SH”行動。

這次峰會也是上海市首次召開全球性的人工智能峰會,以最具前瞻性和國際化的視野,聚焦最前沿的國內外人工智能技術趨勢,集聚專傢智庫資源,突出上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全球合作。峰會由工信部、科技部、國傢發改委指導,上海市經信委、市科委、市發改委、徐匯區政府、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靜電機推薦等共同主辦,吸引瞭包括百度、阿裡、騰訊、微軟、Arm、IBM、Intel、Mobileye、商湯科技、科大訊飛、小i機器人、依圖科技、Face++、寒武紀等近30傢國內外知名企業參展。

峰會上,眾多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高層次專傢和領軍企業代表首次齊聚上海,展望人工智能對未來社會可能帶來的改變,同時為上海人工智能的發展建言獻策。

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必須廣攬天下英才,匯聚全球資源。以這次峰會為起點,上海將組建面向全球的人才智能戰略專傢咨詢委員會,集眾智、匯眾力,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發展。

與會專傢普遍認為,上海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雄厚的科研實力、活躍的資本市場,人工智能發展潛力巨大。他們建議上海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佈局,著力構築生態體系,吸引集聚一流人才,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在工業制造、智慧城市、城市規劃、醫療衛生等各領域的創新應用。

上 海

為中國乃至全球發展提供樣板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劉多認為,上海能夠抓住人工智能發展機遇並積極率先行動起來,體現瞭上海市政府的敏銳和睿智。那麼,上海為什麼敢於在全國各地都要搶占人工智能的風口上,提出打造國傢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的目標?

在陳鳴波看來,發展人工智能要具備三個基礎要素:大數據及應用技術是驅動,必須為人工智能加速成長提供“數據燃料”、構建“應用場景”; 人才及資本是支撐,必須創造頂尖人才和資本集聚的“最佳土壤”; 基礎設施及安全是保障,必須依托5G網絡、類腦芯片、智能雲平臺等,培育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優生態”。

對標這些基礎要素條件,上海有三方面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一方面是大數據資源的優勢。目前,上海已經建成瞭覆蓋2400萬常住人口、200多萬傢企業以及涵蓋全市域的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庫; 全市醫聯數據共享系統擁有250億條數據,交通數據流量每日新增30GB; 大數據交易中心日均數據交易量3000萬條、占全國50%左右。陳鳴波認為,上海要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政府的數據一定要無條件的按序向社會開放,有一些涉密數據,可能慢慢會制定一些標準,各個部門排定一個公開共享計劃。

另一方面是智慧應用的基礎優勢。智能化是數字化、網絡化的高級階段,多年來上海結合智慧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全球領先的千兆寬帶接入網和覆蓋全城的窄帶物聯網,依托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構建起各類豐富的感知系統和應用場景。

此外,產學研及人才優勢。在語音語義識別、智能機器人、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等領域,上海構建瞭理論研究、技術研發、產品應用創新鏈; 專利影響力居全國前列,集聚瞭全國1/3的人工智領域專業人才。

正是基於上述優勢,上海提出瞭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發展高地的目標。目前,根據市領導要求,上海市經信委聯合市科委、市發改委,正在制定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預計在今年10月份出臺。

按照初步考慮,爭取到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人工智能有力推動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初步建成國傢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具體來講,要建成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的“示范城市”,推動一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交通、智能金融等領域形成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示范; 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的“集聚高地”,建成3到5個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培育10傢左右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構建人工智能科技研發的“創新中心”,推動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和人才聯動發展,達到國際主流人工智能應用技術水平; 打造人工智能持續發展的“共融生態”,構建智能基礎設施,集聚要素資源,完善各類標準體系,實現全市大數據儲備和承載能力達到EB級。

在空間佈局上,形成“東西呼應,多點互動”格局,打造“徐匯濱江-漕河涇-閔行紫竹”人工智能創新集聚帶,建設示范性的產業集聚區; 發揮張江科學城的優勢和臨港智能制造載體,建設“張江-臨港”人工智能創新承載區;此外,結合區位優勢構建一批特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如嘉定的智能網聯汽車應用,靜安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融合,寶山的智能機器人等。同時依托“雙創”基地、眾創空間、產業創新中心等載體,營造最優產業生態,吸引集聚海內外領先企業,將人工智能業務和功能性平臺落戶上海。

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谷歌雲首席科學傢李飛飛認為,上海打造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高地是非常有遠見的目標。上海擁有大量的應用場景,豐富的數據資源,前沿的理論研究和國際化的人才隊伍,這都是人工智能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期待上海能夠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更多的建樹和成就,能夠為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提供樣板。”

靜電油煙處理機

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

據瞭解,最近國傢正在建設人工智能類腦中心,南方中心就設在上海,並將承擔包括研究在內60%左右的工作量。腦科學能夠給人工智能帶來什麼?作為腦科學、神經工程方面的專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佈朗大學ArtoNurmikko教授認為,目前全球芯片出貨量已經達到數十億,這可以說是人工智能領域發展非常迅速的一個縮影。但一切人工智能領域都是以人的大腦作為借鑒和基礎。

ArtoNurmikko教授的研究專長是生物科學、生物工程以及腦部科學,一個重要領域就是能夠研究出一些具體方法,讓機器去聆聽人的對話。“我們也可以去瞭解人大腦回路的訊號,並且幫助人們更好的進行機器識別和理解。”這一研究領域需要把一些電極以及聽力設備植入到人的大腦中進行研究。除此之外,它也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可以想象一下,到2050年時足球隊也可以基於人工智能進行優化和改進,他們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更好的贏得一場比賽,這就是人工智能絕好的例子,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擴展自己的潛力,更好地服務人類。“不管是哪個領域,我們都需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後續發展,今天上海已經把人工智能作為一個發展重點,這是很有遠見的。”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思必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俞凱認為,人工智能大體可以分成計算、感知、認知、思維四部分。如果把人工智能類比成電力,現在真正做人工智能的有三類公司。一類是做發電的,比如現在很多從事基礎計算的,如芯片、傳感器、大數據公司,這類公司像挖礦一樣把各種類型的數據生產出來,進行計算、分析並形成很多新形態的靜態智能。另一類公司做類似電熱水壺、電冰箱等電器,具體來用電,這類新型人工智能公司是把人工智能用在具體的垂直領域和設備上,能夠使人方便使用。第三類公司是輸電,這類公司做的是人機交互平臺,把前面產生的智能通過人機交互方式,使產生的智能、信息和服務能夠被輕松使用。“未來的發展一定是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是機器和人的結合,而並不是對立或對抗。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像做輸電、做平臺的技術型企業,能夠把比較先進的技術通過工程化和商業化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去使用,更多的去改變這個產業。”俞凱說。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認為,未來第四次工業浪潮來臨之後,我們需要具備人工智能的能力。既然說是能力,就不是一種應用,需要嵌入在一種實體上,才能讓這種能力發揮作用。“人工智能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炒的,更不是拿來吹的。”以中國為例,如果不能在產能轉換、傳統企業升級上發揮作用,或者不能讓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人工智能就變成一種玩物。“從歷史上來講,沒有任何一種玩物是能夠持久的。”

人類歷史的發展由兩個要素驅動,一是效率的提高,二是由之而導致的成本下降。未來人工智能應該像日常用的水、電甚至空氣一樣,不應該被感受到,“就像你把插頭往插座上一插就有電一樣”,發展到真正的智能社會後人工智能恰恰是一個不用去說的話題,它會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賦予到每一個環節。

小i機器人創始人CEO朱頻頻說,提到智能機器人的概念,我們可以認為它其實就是各種人工智能技術的綜合體現。智能機器人從工業機器人延伸下來,在非結構化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下,用到大量機器學習的能力,在服務過程中做自主決策,還能不斷學習。一個完整的智能機器人,一般有感覺、運動、思考三個重要要素。感覺部分就像人可以看得見、聽得著,可以感知外界的很多信息。現在由於深度學習的發展,模式識別技術發展迅速,在某些場景當中已經超越瞭人類水平。但是在思考層面,現在機器人跟人類還有很大距離。要做一個完全開放領域、什麼都懂的智能機器人,相對比較困難,但是可以分步驟去做。比如可以在不同領域當中讓它成為一個行業專傢,產生商業價值。

機器人的運動部分可能不是人工智能企業最重要的部分,但也相當重要,尤其是外界的感知跟著運動如何能做到快速反饋,真正達到人的水平,這中間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同樣,這裡也有一些路徑去一步一步落地。比如現在小i在智能客服領域的虛擬機器人就替代瞭大量的人工的工作。有報告認為,到2020年約有85%的客服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保 障

加強關鍵要素條件的支撐

工信部巡視員盧希透露,工信部正在牽頭起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有關具體行動計劃,同時聯合有關部門支持成立相關產業發展聯盟,進一步集聚各方力量,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統籌推進人工智能重大問題研究、標準研制、試點示范、產業推進、國際合作等工作。

在技術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取得較好發展。在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等關鍵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國人工智能在數據共享開放、底層核心算法、行業運用推廣等方面,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約瞭產業的培育壯大。面向全球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快健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就深入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盧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提升人工智能核心技術能力。集聚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各方優勢,加強對人工智能相關硬件、軟件、算法、平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推進前沿技術的共性關鍵技術產業化,深度參與開源社區建設,持續提升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是深化人工智能融合運用。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業、金融業等領域的廣泛運用,助力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鼓勵中小企業開展基於人工智能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優秀示范、典型運用等方式,推廣基於人工智能的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

三是健全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環境。統籌國際國內創新資源,集聚高端人才和各類資本; 完善配套支持政策,著力構建人工智能產業鏈生態,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完善龍頭企業與中小企業互動機制,帶動中小企業專業化高端化發展,構建好產業鏈生態圈,不斷形成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盧希認為,上海作為全國信息化領先的國際化大都市,在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發展、電子政務等方面擁有諸多優勢,希望上海能夠抓住機遇,結合區域優勢和特點,勇於探索實踐,引領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

俞凱建議,上海應該加強人工智能整體生態建設。現在上海其實幾乎擁有人才、技術、資金和市場等各種各樣的要素,但這些要素還沒有完整的連接起來。上海下一步需要做的是,能夠創造人工智能連接的系列服務,使已有的要素迅速流動並且融合起來。

朱頻頻說,對於大數據和雲計算來說,人工智能是應用; 對於廣泛的產業來說,人工智能則是一種使能科技。“把核心的技術平臺打造好,並且建立開放的生態體系,是上海發展人工智能至關重要的一步。”

上海市經信委方面表示,為加快人工智能發展,將進一步加強關鍵要素條件的支撐保障。

一是打造人工智能前瞻科研體系。加強腦智能理論、智能算法庫、通用智能、人機混營業用抽油煙機合學習等前沿基礎研究;支持智能感知、理解認知、計算處理、智能執行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搭建一批人工智能基礎平臺、通用平臺和應用平臺; 強化產學研用合作,支持企業參與全球技術標準制定。

二是培育集聚國際化高端人才。利用科創中心“人才30”條等政策,加快從國內外引進一批人工智能高端研發和管理人才,大力支持人才團隊深耕細分領域創新創業;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復旦、交大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

三是加強產融結合和政策支持。推動政府專項資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聚焦和引導,促進金融機構創新投貸聯動、產業鏈金融等服務模式,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支持格局; 引導有關區域為人工智能企業發展提供土地空間、創新創業等優惠政策。

四是加快營造開放合作氛圍環境。以全球視野推動人工智能開放創新,把握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演進發展路徑,積極參與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合作; 推進人工智能創新試驗、體制機制、成果轉化等改革創新,加快形成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集聚輻射效應和綜合影響力。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flk145q3x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